《蘇頌碑林》是為紀念北宋著名科學家、政治家、外交家,一代賢相蘇頌而建設的。整個建筑依遼代營造法式設計。
蘇頌,字子容。北宋泉州同安人。后徙丹陽。第進士。累遷集賢校理。富弼稱其為古君子。與韓琦同表其廉退。英宗時遷度支判官。元祐中拜右仆射兼中書侍郎。為相務在使百官尊職。杜絕僥幸之原。戒疆場之臣要功生事。巍然獨立。為時雅望。一時無不仰止其為人。晚年自敘百詠可詔生平本傳。后封魏國公。年逾八十。預知時至,自草遺表。豈冥冥于生死之際哉。蘇頌又是一位杰出科學家。于書無所不讀。圖緯、陰陽、五行、星歷,下至于本草,靡不讀貫。于本草星歷之學貢獻尤著。有新儀象法要等行世。蘇頌與1067、1077年使遼,四過平泉,留下使遼詩58首。
蘇頌在醫學、天文學上的重大貢獻在世界也有其影響。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。是中華民族的驕傲。
蘇頌碑林占地2.8畝,包括山門、碑廊、活動室、蘇頌紀念堂等建筑。其中紀念堂105平方米;活動室、廊房均各45.5平方米;展廳75平方米,山門29.7平方米。詩文碑刻計80塊,志碑兩通,志石一塊,人物雕像20座。
蘇頌,字子容,福建省同安縣人,祖籍河南省固始縣。北宋宰相,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學家、科學家。他在政治、外交、科學、文化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。他負責研制的水運儀象臺,合“儀、象、鐘”于一體,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,負責撰寫的《本草圖經》附有木刻標本說明圖,是世界藥物史上的杰作之一。
宋遼澶淵之盟(1004年)之后,兩國通好長達百余年,期間,無論國立即位、生辰等,雙方都互派使臣祝賀。宋遼使者往來的驛道有兩條,一條是古北口路(經古北口、灤平、隆化、承德、平泉至內蒙古寧城遼中京),另一條是松亭路(經北京通縣、三河、薊縣、石門、遵化、喜峰口、平泉至內蒙古寧城遼中京),這兩條驛道都是在平泉匯合為一路再通往中京,可見當年平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。北宋使遼著名使節有蘇頌、沈括、包拯、歐陽修、王安石等,其中蘇頌使遼次數最多,曾先后兩次使遼途經平泉,共寫下《使遼詩》58首,涉及平泉的多達七首,與平泉淵源很深。其中《和就日館》中有“人向萬山峰外過,月從雙石嶺間生”的詩句,此外,歐陽修留有“古北嶺口踏新雪,馬盂山西看落霞”的佳句。
蘇頌碑林位于公園西北部,是為了紀念蘇頌而建。占地面積1950平方米,為仿古兩進四合小院,院門建成“亭門”形式,第一進院落主建筑為一座三間前廊后無廊硬山屋,作為蘇頌展室,院周圍建靠山廊,墻面鑲嵌刻有蘇頌詩詞的碑刻,院內迎門處設一塊題名石,題名石周圍設八塊刻詩自然石。第二進院落主建筑為五間歇山屋,作為蘇頌紀年堂,設有蘇頌等使遼使者蠟像,左右各建三間硬山廂房,作為蘇頌研究會的活動場所和書畫苑。
蘇頌碑林不但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旅游景點,而且通過蘇頌碑林建設,可以加強蘇頌學術研究,進一步挖掘弘揚平泉歷史文化,同時,增進與世界蘇姓宗親組織的聯系,為招商引資搭建平臺。
用微信“掃一掃”,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,
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