契丹文化是根植契丹本土,又融合中原漢族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的一種草原創新文化。其博大精深和輝煌燦爛為后世所“垂鑒”和仰慕,有“一代風俗始自遼金”之說,并在西方亦影響深遠。
契丹始祖傳說
“相傳有神人乘白馬,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,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。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,生八子。其后族屬漸盛,分為八部”。馬盂山就是平泉柳溪鄉光禿山,土河就是發源于馬盂山的老哈河。
獨特的遼代政治
遼朝的政治制度是四季捺缽制度;設立道、京、府、州、縣的五京制度;其因俗而治——以國制治契丹,以漢制待漢人的政策 ,與之相適應的南面官、北面官制度;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蕭氏共掌國政。
發達的遼代經濟
平泉屬遼中京道,是典型的半牧半農區。當時平泉境內居住著契丹人、奚人、渤海人、漢人。此時的農業、畜牧業、手工業都非常發達,各民族為平泉的經濟發展,開發和建設平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
輝煌的遼代文化
契丹文化輝煌燦爛,并獨具民族特色。這一部分展出的內容有契丹文字、古墓壁畫、陶瓷器、石刻等。其中以遼代瓷器形制精美,工藝精湛,色彩絢麗,獨具契丹民族風格,是平泉遼文物的精品。
契丹大長公主—耶律觀音女
遼大長公主—耶律觀音女是遼景宗與蕭燕燕(蕭太后)之長女,死后葬在平泉縣蒙合烏蘇鄉八王溝。大長公主生活的年代是處于遼朝統治的全盛時期。平泉博物館現存有大長公主石棺和墓志銘。
用微信“掃一掃”,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,
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